1)痉(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)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经云。诸痉项强。皆属于湿。肺移热于肾。传为柔痉。金匮云。太阳之病。发热无汗。反恶寒者。名曰刚痉。太阳病。发热汗出。而不恶寒者。名曰柔痉。太阳病。发热脉沉而细者。名曰痉。为难治。太阳病。发汗太多。因致痉。风病下之则痉。复发汗。必拘急。疮家虽身疼痛。不可发汗。汗出则痉。病者身热足寒。颈项强急。恶寒。时头热。面赤目赤。独头动摇。卒口噤。背反张者。痉病也。若发其汗者。寒湿相搏。其表益虚。即恶寒甚。发其汗已。其脉如蛇。暴腹胀大者。为欲解。脉如故。反复弦者痉。夫痉脉按之紧如弦。直上下行。脉经云。痉家脉伏。直上下行。痉家有灸疮者难治。太阳病。其证备。身体强KTKT(音殊。)然。脉反沉迟。此为痉。栝蒌桂枝汤主之。太阳病。无汗而小便反少。气上冲胸。口噤不得语。欲作刚痉。葛根汤主之。痉为病。胸满口噤。卧不着席。脚挛急。必齿。可与大承气汤。合上十一条推之。则痉病之属表者。宜用桂枝、葛根。属里者。可用承气。是为邪实者设也。若首二条之葛根、桂枝。所不待言。第三条无汗。麻黄附子细辛汤。有汗。桂枝附子汤。四条。真武汤。五条。附子汤。六条。芍药甘。草附子汤。七条。未发汗前。桂枝加附子汤。发其汗已。其脉如蛇。甘草附子汤。八条.干姜附子汤。九条是统言痉病之脉。无证可验。不得拟方。第十条言痉病之不宜用灸。灸则艾火助虐。一切辛烈。概不可施。所以难治。惟腹胀便秘者。庶可行下夺一法。虚者可用炙甘草汤。其脉经云一条与第九条不异。演文无疑。按痉病与金匮开卷第一证治。论证最详。而方治最略。以其证最危逆。难于造次也。观其论中。惟出太阳阳明邪实三方。不及三阴虚证之治者。以痉病之脉。皆弦劲伏匿。证多反张厥逆。是难议攻发。易于温散也。若不通篇体会。乌知先圣立言之旨。

  陈无择曰。夫人之筋。各随经络退出于身。血气内虚。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痉。盖风散气。

  故有汗而不恶寒。曰柔痉。寒泣血。故无汗而恶寒。曰刚痉。原其所因。多由亡血。筋无所营。故邪得以袭之。所以伤寒汗下过多。与夫病疮人。及产后致斯疾者。概可见矣。诊其脉。皆沉伏弦紧。但阳缓阴急。则久久拘挛。阴缓阳急。则反张强直。二证各异。不可不别。

  张景岳曰。痉之为病。强直反张病也。其病在筋脉。筋脉拘急。所以反张。其病在血液。血液枯燥。所以筋挛。观仲景曰。太阳病。发汗太多。因致痉。风病下之则成痉。疮家不可发汗。汗之亦成痉。只此数言。可见病痉者。多由误治之坏证。其虚其实可了然矣。自仲景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