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511章 书同文_秦时之七剑传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511章书同文

  书同文的麻烦之处,有很多点,细说起来很复杂,简单概括一下的话,大概就是……

  第一,文字不好查。

  朝廷的政策一颁布下去,肯定不可能说所有人都严格贯彻执行,至少也要衙门严查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推广开。

  这马车和量器,就十分好查——这两样东西一般是离不开市场的。

  前者大多是时候作为商品存在,而后者是许多商贩必须的工具。

  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东西,只要想查就能一查一个准。

  但是文字不同。

  虽然它有具体的载体,也就是书,但是卖书的情况很少。

  就算有,普遍和文字本身也不沾关系——他们只负责买卖,可不负责写。

  而且书籍的流通,真的很少很少。

  和文字直接相关的行为主要就两项——一个是朝廷官员书写的官文,一个读书人自己抄录书籍。

  前者且先不说,后者……你说怎么查?

  上人家里挨个搜查嘛?

  问题是书这玩意有心想藏起来那可太容易了,你得查的多细致才能有收获?

  而且这年头家里有读书人的,有藏书的,普遍都不是一般人家。

  这种人,你要是查出了他们使用旧字的证据还好,要是没查出来,那自己的乐子就大了。

  其二呢,是文字本身就不好规范。

  正常情况下,除非是特意临摹并且花上好一段时间学习,否则的话很难写出和别人一样的文字。

  后世的简化楷体字,写起来尚且千人千样,更遑论复杂得多的篆体字。

  那马车和量器,只要造出了标准件,工匠很容易就能原样复刻完全一致的——除非工匠手艺太差。

  当然了,朝廷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写得那么标准,肯定允许有偏差,但是……这个分寸怎么把握呢?

  而且有偏差,本身就会不自觉的破坏标准。

  七国的文字因何而来?

  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几国都闲了没事,非要把周王朝订好的规范文字改改使用才舒服吗?

  都是华夏族裔,谁闲了没事会拿文字较劲呢?

  还不是因为字儿不好写,普遍写不标准,再加上地域流通性差,最终演变为了区域性的文字偏差,从而冒出了一些各国独有的字体。

  在这个问题上,小篆比大篆强一点,但不多,不足以改变根本问题。

  所以,就连帝国朝廷的官员都不愿意费劲去规范文字。

  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——朝廷本身都在放宽书同文的要求。

  随着程邈作隶书之后,这种相较小篆要简化不少的字体立刻在朝廷的下层官吏中普及开来。

  原因很简单,虽然官方文书统一为小篆后,已经极大的方便了官吏书写文书官文,但多少还是有些不方便。

  而帝国官吏的事非常多,每天要书写的文本量很大,哪怕有统一的规范,依然是笔不小的工作量。

  选择更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